阿里云服务器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科技
科技 乌鲁木齐之窗 2024-10-20 519浏览

著名画家孙戈:速写是生命过程的记录,是感动瞬间的凝结

在美术圈里,越来越有一种习惯,但凡提起速写,总能让人想起画家孙戈,孙戈与速写,已经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。不少人都会有一个印象,每次跟孙戈一起开会,他总会速写一幅会议人物在群像,有时候会感觉,孙戈,就是为速写而生的。

日前,“先生之路·心履——孙戈写生作品展”在广州画院先生画馆展出。作品涵盖孙戈从1973年至今的所见所闻,五十多年的时间,画面体现的既是他心路历程的记录,也是社会变迁的反映。孙戈说,“速写之于画家是生命过程的记录,是感动瞬间的凝结。”

1

不能忘记了艺术表现的本能是“个性”

如果不了解美术的人,对速写的概念恐怕会陌生,远不及对素描、水彩、油画等画种的了解。只有熟识绘画的人,才可能体会到,何为速写。也正因为这种地位的特殊性,速写常常只是被简单地看作是一种训练手法,或者提高造型能力和收集创作素材(现在甚至不需要了,有相机便能满足)的方法。

因而,速写在行外不为人知,在行内逐渐被淡化,这也是不争的事实。基于这样的现状,孙戈持续高喊“重视速写”的主张,也难免成为让人难以理解的一句“口号”,甚至有人不理解,现在AI手段都出来了,为何他还那么钟情速写。孙戈也注意到了一些变化的现象,“近些年,在科技高速发展、摄影、手机拍照普及的今天,速写这种昔日流行的艺术形式已是日渐式微。采风到少数民族的节日盛事场景,甚至下厂、下乡的‘体验生活’,大多都以相机为主的‘跑马观花’。”但他则认为,“这是‘现代化’带给我们的‘恩赐’,我们无法回避相机能给我们带来诸多便捷,但我们不能忘记了艺术表现的本能是‘个性’的不同特色的追求,与机械器具所表现的‘共性’的物象有天壤之别。只有带有画家个人感情、性格和技法的速写作品,其鲜活、激情和高度概括的画面效果是摄影无法比拟和替代的。”

值得一提的是,他坚定不移地提倡速写的精神,确实引起了不少画家的共鸣。十多年来,他曾在广州筹划主持过四届《生活・速写展》,并因此组成了一个来自全国的热爱速写的画家微信群——“刹那间”。来自各地的画家,每天都在群里分享画速写的点滴,这样的习惯,已经持续五年多了。

2

“深恐掏出速写本时,那活生生的场面早已溜走”

速写的价值到底几何?在不少外行人看来,速写都是“不完整”的习作,但在孙戈看来,“速写之于画家是生命过程的记录,是感动瞬间的凝结。”如何感动?可能是一个日常再平常不过的动作,被他准确并艺术地记录了下来;可能是几个朋友之间谈笑的一瞬间……有人疑惑,这些相机早已能代替,区别何在?

速写与拍照最大的区别恐怕就在于取舍与概括,拍照也有独特的艺术价值,但仅仅从记录的角度,多数拍照难有艺术可言。但速写传递的艺术信息则截然不同。它的每一笔,都是画家思考与锤炼的结果,既忠实于对象,又不完全描画对象,在“似与不似”之间,形成了速写独有的艺术趣味。画下来的都是值得被注意的,而多余的信息则都被省略,因而,看孙戈的速写作品,往往能十分直观地感受到他当时的此情此景的所思所想。正如他说,“用速写这一创作形式去记录、去熟悉、去表现,无疑是最直接、最贴近,也是最顺心、最顺手的。”

著名画家杨之光曾谈到速写时就表示,速写如同呼吸和一日三餐一样重要和自然。“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具有个性的各行各业的人物,往往使我激动得手颤抖——深恐掏出速写本时,那活生生的场面早已溜走了。”

3

“画速写是一辈子的事,速写就是我的初心。”

说到底,画家始终是一位“手艺人”,手头功夫的扎实与否,决定了后期艺术作品的高度。画家于小冬认为,作为长期作业的素描往往可以修饰不足、隐藏缺点,而在速写中,一个画家造型功底的深厚程度、把握事物个性特征的敏感程度,都一望便知。只要养成了画速写的习惯,对世间万物的感受能力就不会锈蚀迟钝,能够用赤子般清新的眼睛看世界。

对于这一点,似乎速写的“真诚度”确实又是别的艺术形式难以比拟的。一幅“完整”的创作,更强调的是构思的巧妙、技巧技法的丰富表现力等,但一幅速写,往往就是真实的反映,画家在这个过程,多数来不及多想客观对象以外的因素,因此,那种刹那间的感动记录,成为了速写难能可贵的地方。

或许也因这种“赤诚之心”,让“孙戈们”如此迷恋,孙戈常说,“画速写是一辈子的事,速写就是我的初心。”或正是此意。

人物介绍

孙戈

1953年生于哈尔滨市。一级美术师;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、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兼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、广州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。曾任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第五届、第六届副主席、中国画人物画艺委会主任,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,广州画院副院长。

■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

速写画家 新浪众测 新浪众测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

“掌”握科技鲜闻 (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)

相关新闻
乌鲁木齐之窗

乌鲁木齐之窗10000+篇文章

站点 微博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乌鲁木齐之窗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
返回列表
阿里云服务器

Copyright 2003-2025 by 乌鲁木齐之窗 wlmq.tjxsju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